关键词:
来源:
发布时间:2019-04-08
作者:孟迁
▼
你不能够去助长这样一个假象,就是:
孩子缺爱,他需要你来爱,而你是给爱的。这样显得你比孩子大,你比孩子强,你是孩子的供爱商,孩子离开你就缺爱,就没人爱。
中国的父母,乃至全世界的父母,很容易这样认为。但这是一个假象。
01
你和孩子是平等的,一开始就是平等的。
从他有意识交流的时候,你就告诉他:“妈妈爱你,你也爱妈妈。妈妈爱自己,你也能爱自己。”
有几个妈妈对孩子讲过“孩子你也能爱自己”?我们在人世间很少听到这样的话。
一个孩子无论多大,可能在父母嘴里都听不到这样的话,他听到的都是:“孩子,我来我来,孩子别哭了,孩子我陪你。”
不是说不能陪孩子,不是说不能照顾孩子,但别忘了平等性,不要做孩子的上帝,不要让孩子误以为你是他的天国。
小我的恐惧就是自己失去了天国,充满罪咎,投射出世界。活在世界的时候,就说这个世界多么不好,这个世界多么害怕,这是小我的逻辑。
如果你让孩子误以为你是他的天国,误以为你是他平安、爱、幸福的来源,那么孩子没有就找你要,你给不了的时候,他就恨你,无可抵挡、无可遏制地恨你,因为你无数次地在重申“我是你的天国”。
不要做孩子的天国,你做不了,他的天国在他的内在,你的天国在你的内在。坦然地对孩子说“不”,是一个健康的亲子关系基础。
你不能够说“不”,就相当于开车没有刹车。
作为一个人,你不是有限的吗?你不需要照顾你自己吗?你的智慧、你的耐心、你的精力没有限度吗?你的状态一直恒定、圆满吗?不,只要在世间,你作为一个人有限得很!每个人都有限得很。
如果你能够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有限,你就能够自然地说“不”。你能够自然地说“不”,你们的关系就能够回归诚实和自然。
在这样健康的关系当中,父母不把自己抬高,父母不做爱的化身,而是你是人,我也是人,你有限,我也有限,你年龄比我小一点,但你的心灵不比我小,有些心理能力你比我还强。
咱们两个是在亲子原生当中相处的关系,在这个缘分当中,咱们俩互相爱,而不是谁欠谁的,谁该谁的,谁为谁负责,那是不健康、不平等的,是没有前途的,只会增加混乱和罪咎。
02
你不要努力爱孩子,你自然感受心中对孩子的爱就好了。
基于爱去做,就像“奇迹应该是无心而发的”。你本来就是爱孩子的,你心里是有爱的,连接上那个爱,你就能够感到它。
有的时候我们连接不到,那其实是需要你爱自己的时候,你没照顾好自己,你给自己下命令去爱孩子,那你就辛苦了。
所以,不要努力地爱孩子。努力出来的都不是爱,而是扭曲。
你让孩子产生很多对你不应有的期待。这样期待的积累,到了有一天你不能够满足他,他就不能忍受,就会怒不可遏。
当你接不住孩子的时候,你不用沮丧,不用想太多,离开就好,可以拜托别人帮你带一会儿。
甚至失控了,对孩子吼了一通,打了孩子,骂了孩子,都没关系,这不是你的本性,而是你的有限。
别努力地去做了。自然并不让事情扭曲,努力才让事情扭曲。
不要把自己硬性地规定为孩子爱的供应商。给不出爱的时候就内疚,就害怕,就担心孩子没有得到自己的爱,将来会怎么样。
这都是基于原生家庭心理学中的误解,我们不应该向家庭索求爱,因为我们不是爱的匮乏者,我们应该连接自己的自性。这才是真正的希望。
03
正确打开孩子、打开亲子关系的方式,第一个要素就是平等。平等代表着我尊重你,我也尊重我自己。
有尊重才有爱。
我一点都不尊重你,我小瞧你,把你看成一个小东西,总是担心你、计划你、管理你、催促你、唠叨你,这怎么是爱呢?我牺牲我自己去为了你,这怎么是爱我自己呢?
所以,平等就是尊重你,尊重我自己,我爱你,但我不会牺牲我自己。你也不需要为我牺牲,我希望你自由,希望你开心,我也会自由、开心。
这种清爽、温暖、自由,才是亲子关系应该有的礼物。
为什么孩子感到困难、困惑的时候,他不优先问自己,而是毫无反应地就喊“妈妈!”
因为孩子在原生家庭里,完全都是对父母的期待,父母的爱有任何一个不圆满,孩子就感到受伤。
如果父母自己有很大的人生困惑,自己还没搞定,他顾及不到孩子,孩子就觉得自己的爱很空白,觉得自己很曲折很艰难。
在世间都是这样的模式,我们为什么不开启一个内求的模式?不发出一个鼓励内求的声音呢?
“孩子,父母过得不怎么样,你仍然可以爱你自己”;
“我现在照顾不了你,你可以照顾你自己。我能够爱你、照顾你的时候,我很愿意,但现在不能。这没问题,你自己能。你不会,我可以教你。我可以给你示范。更重要的是,你自己有自己的智慧和创意。”
难道这不是事实吗?小飞虫5岁的时候,在大哭中还可以自己选择笑起来,这不是事实吗?
所以,做父母的人,有想过你是在和一个平等的灵魂、平等的生命在同一个屋檐下吗?
他只是穿着不同的衣服,叫你一声“爸爸”“妈妈”,好像比你矮半截,但他其实是完全和你同等的生命。你有试过这样激撞出有爱的火花吗?
你不要总在亲子圈套里面,在角色故事里面,在责任罪咎里面,让自己总觉得有照顾孩子的责任,让孩子觉得父母又义务满足他的需求。
如果父母不能满足,孩子就理直气壮地责怪,如果自己不能满足孩子,自己有了失误,就责无旁贷地内疚。
我们不要玩这样的游戏了!
04
在具体的事情上,我们相机而行。
他做不了的事情,超过了他的能力,当然我们替他承担。
但是在我们心里,和孩子平等;在主权和意愿上,我们和孩子平等;在感受上,我们和孩子平等;在空间上,我们和孩子平等。
我尊重你的空间,你也尊重我的空间。你对你的事情说了算,我对我的事情说了算。7岁的孩子有他可以负责的很多事情了。
超出他能力范围的,ok,我愿意帮助。但在他能力之内的,他自己能做的事情,为什么要找别人做?(偶尔撒娇除外)。
学习是你的事情,我管不了你,没有人可以管得了你,你自己看着怎么办吧。我不希望叫你起床了,我只会问你想不想按时起床,如果你想,我会教你定闹钟,而不是指望我来叫你。
你自己想做的,你自然会去做;你自己不想做的,我为什么要你去做?
当然,整个社会亲子氛围的主流都是很不健康的,有着很强大的惯性。如果你不够自信,你是走不出第一步的。只有足够自信的人,才能确认走出第一步,才能这样相信孩子。
如果父母不够自信,那他信什么?他信过去、他信大多数人、他信专家,他信一切,除了他自己。
可是他信的这些又是混乱的,又是过时的,又是小我的,他不痛苦、不焦虑才怪!亲子关系本来是种享受,是来爱的,是让你感到被爱,也给你爱的机会的!
当父母足够自信的时候,他也支持孩子自信。
什么叫支持孩子自信?就是支持孩子自由体验、自由选择。
上不上幼儿园,你可以自己选择,自己体验,可以在家呆一个星期,在幼儿园呆一个星期。上学你也可以选择。
这样就能开创非常高效、非常独立的人生,开创独立自主、以情相系的亲子关系,而不是纠缠的、混乱的、吞没式的、掠夺式的、怨责式的相爱相杀的亲子关系。
05
有一个例子:朋友对她的孩子照顾很多,每天陪睡等等。
现在已经晚上11点了,孩子还在看电视,而朋友已经很疲惫了,通常她就会对此很愤怒,会去喊孩子快点睡觉。
我跟朋友说:“你依然是在安排孩子啊,你应该学习给孩子选择。”
你可以对孩子说:“孩子,你现在有几种选择,一种是继续看电视,但是我就不能陪你了,我要去睡了,待会儿你自己睡觉;还有一种选择是你明天再继续看这个节目,这几天我都没有限制你,你可以放心地等明天再看。今天已经玩了一天了,夜已经很深了,你马上去睡觉,我还可以再陪你一小会儿。如果你选择继续看电视,那也ok,但是我不喜欢自己睡觉之后再被打扰。”
总之,你不要轻易地要求孩子、安排孩子、催促孩子,那都好像孩子没有选择权,要接受你的指令一样,孩子不喜欢这样,他会感到主权的匮乏,就会经常和你逆反。
一个孩子经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主权,感觉不到自由,感到一直被限制,那么,当他一旦有了自由的时候,他会做什么事呢?
他不会做他真正喜欢的事情,不会做他觉得有价值、有意义的事情,他会做父母一直禁止的事情。
我觉得这是世间最大的浪费,它增加了孩子的被剥夺感。
我们在世间的被剥夺感是很强的,所以心里有很多很多的任性、不平衡。
任性不是随性,而是匮乏。
自由和随性没有急不可耐,没有非如此不可,没有干翻全世界的戾气,它是很自然的,就像羊在草原上撒欢、吃草,每种状态都很自然,草原对羊是完全敞开的。它没有饥渴,没有被压抑的、饿狼般的感觉。
我们不要把孩子培养成饿狼,不要无形中增加他对主权的饥渴感。
当你有这样足够的决心和愿心,就会知道“这就是我要的”,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才行。
06
需要特别说明的是,如果你过去的基础是一直照顾孩子,界限不够清的,一直是为孩子负很多责任的,那么,你想要孩子自主自立是需要一个转变期的。
如果你想走这条独立、各自为自己负责的道路,想建立这种新的亲子观,你就得有足够的决心。
如果你走一步退一步,那你就不要走,否则会很混乱。
当你确定之后,你要接受这有一个过程,孩子会不断地来试探你。
因为过去你没有界限,现在却开始说“不”了,过去孩子可以随意支配你、指责你、要求你,现在你却说“不”了,他一定会来纠缠你,甚至对你发火、踢打你。
这个时候,你一定不要妥协,你要建立这个界限,界限就是规则,只有你几次立住,他对此绝望了,才会开始向内求,才会开始适应。
比如刚才那个例子,第一次给孩子选择权,让孩子选择继续看电视,还是立即上床。
如果孩子选择看电视,那你就去睡觉,之前一直是陪孩子睡,孩子这次看完电视想睡觉了,就一定会来纠缠你,要你去陪他。
当他这样做的时候,你要坚定,哪怕一夜不睡,也不去陪他,因为规则在此,比什么都重要,规则在此就是爱。
欢迎投稿/留言,期待与你相遇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父母软实力。文章观点不代表本机构观点。凯发k8旗舰厅的版权属于原作者。我们对所有资料来源方、原文作者表示由衷地感谢和敬意!(如果涉及凯发k8旗舰厅的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凯发k8旗舰厅,我方将在24小时内撤销版面,电话:010-6477181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