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键词:
来源:
发布时间:2019-06-11
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,有江湖就有烦恼与痛苦。
我想到了婆媳冲突。要描述她们之间的关系,恐怕没有比“女人何苦为难女人”更合适的了。她们之间没有不共戴天的仇恨,却常常吵得不亦乐乎,闹得不欢而散。同在一个屋檐下,也都是为了这个家,为什么婆媳关系总是那么拧巴?
01.婆媳冲突的各种说法
许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。
有人说,婆媳之间没什么血缘关系,两个人缺少亲情的基础。
有人说,女人心细,眼里容不下一粒沙,她们很难接受另一个女人,特别是她们记仇,跟另外一个女人有了龃龉,成了冤家,心里就永远是个结,很难解开。
有人说,婆媳之间的口舌意气之争,是因为她们都想当家作主,发号施令,这是一场家庭控制权之战,双方剑拔弩张,谁都不肯让步,关系自然好不了。
平心而论,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,表面上都能说得通。但仔细琢磨,你说发现,这些解释很难让人满意。
比如,公公跟婆婆一样,和儿媳妇也没什么血缘关系和亲情基础,但为什么公媳之间的关系没这么拧巴?
又如,女人的心胸不够宽广,但她们也经常跟自己单位的同事交往,抬头不见低头见,为什么关系没有像婆媳之间那么棘手?
还有,不是所有女人都是武则天,都想在家里南面称王,为什么她们也会有婆媳冲突?当然,假如两个女人都强势,谁都不示弱,冲突自然更激烈。但这种强势只能解释冲突的强度,而无法解释为什么冲突的存在。
其实,还有一个说法也值得一提,那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。按弗老爷子的说法,所有男人都像俄狄浦斯一样,有一种弑父恋母的下意识本能,这种本能在他们两岁多时就出现了:他们想要霸占母亲,跟她结合,同时杀掉作为情敌的父亲。但他们害怕强大而威严的父亲,害怕自己被阉割,于是在心理上认同对方,把对方作为榜样而顶礼膜拜,吸收对方的价值观,借此而完成社会化。
假如在家里,两个男人(父亲与儿子)会因为争夺一个女人而斗争,那么我们没理由不认为两个女人(婆婆与媳妇)会因为争夺同一个男人而冲突。弗洛伊德因为泛性论而大受批评,但我们可以把这个说法中的性元素刨除,认为婆媳争夺的是同一个男人的爱与关注。
即便如此,你还是会发现,这样的说法令人生疑。
难道翁婿不也需要争夺同一个女人的爱与关注吗?他们为什么不格格不入,关系像婆媳之间一样拧巴呢?顺便说一下,俄狄浦斯情结的说法很有趣,但它既没根据,也无证据。相反,倒是有为数众多的生物学、人类学和心理学研究一再发现,人类有一种回避乱伦的本能,他们下意识地会反感跟自己的父母和兄妹发生性关系,正常情况下也不会对这些人产生任何身体上的性吸引。
要理解婆媳冲突,我们必须求助于进化心理学,站在基因的角度看问题。
02.来自德国和美国的调查
在拿起进化的解剖刀,深入剖析婆媳冲突之前,我们必须回答一个问题:婆媳冲突是一种普遍现象吗?假如婆媳冲突仅仅是一种中国特色,只在某一文化下存在,那么文化的解释就足够了。相反,假如在不同文化下都存在婆媳冲突,那么文化的解释就会变得苍白无力,无法让人信服。这种情况只能说明,这些不同文化背后的共同因素导致了它,而这种因素便是生物进化。
目前,至少有两个实证研究表明,婆媳冲突带有文化普遍性。
2001年,德国进化心理学家欧拉等人报告了他们的一项研究。他们招了一批大学生,这些人在七岁之前都见过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。按照研究者都要求,他们要在七点评分的量表上,评价自己的父母跟这些老人之间的关系,一共八对,1代表关系最差,7代表关系最好。结果发现,大家普遍对婆媳关系打分最低:母女5.49,父女5.16,母子5.03,父子4.71,母婿4.45,翁婿4.35,公媳4.03,婆媳3.75。
在2004年的另一项研究中,来自普渡大学的芬格曼使用了一种不同的研究方法。他以美国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,要求43名参加者报告他们的家庭关系,特别是报告他们跟自己的子女及其配偶的关系。芬格曼采用了同样的量表,高分代表关系好,结果发现在各项评分中,母女遥遥领先,婆媳远远落后:母女5.97,父女5.77,母子5.52,父子5.55,母婿4.79,翁婿4.94,公媳4.77,婆媳4.49。不出所料,即便在美国人这里,婆媳关系还是最棘手。
总结一下,无论在德国还是美国,无论是让孙辈打分还是要老人评价,人们都认为婆媳关系最不融洽。当然,这里仅仅是两个研究,如果有更多不同文化下的调查就更好了。但我猜测,即便有新调查新数据,结果很可能还一样。至少可以肯定,婆媳冲突不是什么中国特色,因为在其他国家也存在。很可能,婆媳冲突是一种跨文化的普遍现象,背后有着深刻的进化根源。
03.如何化解婆媳冲突
假如婆媳冲突是夫妻冲突的延伸,那么拔本塞源的办法就是,打理好夫妻关系,婆媳关系自然会迎刃而解。
那么,如何打理好夫妻关系呢?我们知道,丈夫的基因想要做什么,妻子的基因想要做什么,两者之间想要做的事尖锐冲突。但我们也知道,我们不是基因,男人不是男人的基因,女人也不是女人的基因。
假如一个男人不认可他的基因,不听从他基因的指令,不会狂热迫切地追求其他女人,以便源源不断地制造生命,踌躇满志地刷新记录,那么他跟妻子之间的目标就好协调。对妻子来说,道理一样。假如她不认可自己基因的疯狂指令,不试图把丈夫所有的时间、经历和资源都吸收殆尽,控制在手,而是给对方一定的自由、理解和支持,她跟丈夫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好相处。
谈到这里,我必须澄清一点,默认为基因的指令就是要人不顾一切的多生孩子,这是对进化的误解。进化的指令是比较级,而不是最高级,比较级看重的是比同伴做得好就行,而最高级则是一个无底洞。换句话说,男人的基因里铭刻的指令,很可能是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比其他男人多生孩子”,而不是“不顾一切,不问现实,拼命多生孩子”。
根据进化的生命史理论,孩子的数量跟质量相互制约:孩子越多,每个孩子的投资越少,发展越差,反之亦然。孩子当然重要,但进化的律书中并不存在“生孩子越多越好”这样的政治正确。
冲突无处不在,夫妻也不例外,更何况婆媳呢。这是进化的发现,是铁的事实。但睁开双眼,面对真相,行动起来,化解冲突,却是人道的智慧。
我们始终能够选择,选择如何面对这个进化的世界。
————北京心之爱心理咨询工作室搜集整理